查看原文
其他

中华经典 | 张志和《渔歌子》(郦波)

郦波 听文化 2021-09-06

【往期选链】

蒋勋细说红楼梦 | 合集(80回)

蒋勋新说红楼梦 | 合集(120回)

广播剧《茶花女》 | 合集12集全


“中华经典资源库”是一个展现、阐释和推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大型公益视频资源建设项目,是教育部、国家语委为贯彻十八大“建设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体系,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”的重要精神,实施《国家中长期语言文字事业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(2012-2020年)》启动的重大项目。其意义就在于从思想、情感和艺术等多个角度展现经典的独特魅力,发掘经典的时代意义,引领大众更深入地了解中华经典,增强对优秀传统文化的认同感和传承意识。






渔歌子

张志和

西塞山前白鹭飞,桃花流水鳜鱼肥。

青箬笠,绿蓑衣,斜风细雨不须归。

讲解专家:郦波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)


今天我们来赏析一下张志和的名作《渔歌子》。



张志和

“志和”之名为肃宗所赐


我们首先来看一下这个作者。张志和,字子同,号玄真子,又号烟波钓徒——这个与武侠小说中的烟波钓叟有点相近。他是唐代的隐士、大文学家。他的父亲叫张游,也是隐居终身的,而且精通老庄之学,所以张志和自幼受到父亲的道家思想的影响。他16岁的时候明经擢第,深受唐肃宗的赏识,“志和”之名即为肃宗所赐,本来大好仕途、前程一片,但好景不长,正当“春风得意马蹄急”的时候,却不慎因事得罪了朝廷,被贬官到南浦,张志和遂看破官场,辞官归隐。

张志和隐居乡野、生活简谱、不修边幅,经常到水边去效法姜太公无饵垂钓,过了十年的隐居生活。《渔歌子》就是张志和隐居时候的作品,寄托了他隐居水滨悠闲垂钓的乐趣。《渔歌子》又名《渔歌曲》《渔父乐》,本为唐代教坊曲名,张志和首次将其用为词排名,所以后人多有仿作。后世的《渔歌子》即打自此而起的。



西塞山前白鹭飞

白鹭意象与隐者心态相契合


西塞山是张志和隐居垂钓的地方,关于它的具体地点,历来争议不休。在苍苍郁郁的西塞山前,张志和悠悠垂钓,抬头望去,一只只白鹭翩然飞去,在古人的心中,白鹭那可不是凡俗之鸟,而是隐居者的象征,这种鸟头颈修长,身形优雅,羽毛洁白无暇,象征着高洁出尘的品格。白鹭是喜欢独处的,人们经常看到它孤独地站在小树的绝顶上,这与隐者的生活方式又何其相似呀!因此人们在作诗吟咏白鹭的时候,都是在强调它的独立、高标,在《渔歌子》中,张志和描述白鹭的意象与他隐者的心态相契合。

此外,白鹭是以鱼为食物的,这也与他烟波钓徒的身份相符合,堪称绝配,白鹭翔集是远眺所得,低头俯视则见到春江水暖,鱼儿往来,这就是下一句写的“桃花流水鳜鱼肥”。



桃花流水鳜鱼肥

这份实实在在的关切拉近了与读者之间的距离


所谓“桃花流水”,是指桃花盛开之际,也就是春水涨满之时,民间俗称桃花汛、或桃花水,所以桃花流水就含着一丝欣慰之感。落花流水就会有一种伤感之绪了,江畔桃红温馨热烈,江中绿水碧透奔流,桃红与水绿相映,正是西塞山前的大好春光。桃花绿水这是早春之际,此时万物生息,江中的鳜鱼长得正肥。既然是渔父,张志和关心的当然不仅仅是脱俗的白鹭,恐怕更看重美味的鳜鱼吧。写白鹭是寄托高洁的品质,写鳜鱼则是生活的写实,用俗话说他不仅追求精神的高雅,也要整点儿实在的。这份实实在在的生活,这份实实在在的关切就拉近了作者与读者之间的距离,让人会心一笑。



青箬笠,绿蓑衣,斜风细雨不须归

体现了他对自由生活与大自然的一往情深


在远景近景之后,张志和的笔锋落在了渔父身上。这是一个悠然自得的渔父,也是一个享受天地风光的智者。你看他穿着斗笠、蓑衣,不修边幅,这是渔夫的标准打扮,“斜风细雨”则是渔夫的工作环境。“斜风”是微风,“细雨”是春雨,这是江南春色中的绝佳景致了,也是隐者生活状态的写照。

你看在官场中、在生活的竞争中有的是凄风苦雨,有的是暴风骤雨,这些风雨让人寒冷、让人畏惧,而隐者的环境则是斜风细雨,是让人润泽、让人舒畅的。隐者在微风细雨中享受着天地的馈赠,让那些红尘中的奔波者羡慕不已。渔父泛舟江上,垂钓望机,何必归来呢?一个“归”字不仅指回家上岸,更暗指回归朝廷,回归喧嚣的红尘。这里的“不须归”,也是张志和隐逸之心的表露,体现了他对自由生活与大自然的一往情深。

《渔歌子》描绘了秀丽的江畔风光和理想化的渔人生活,它仿佛一幅动人的山水图画,画面中有雨中的青山,渔舟唱晚,白鹭翔集,红桃夹岸,色彩明丽而又不失沉静,格调高雅而又充满了生活的质感。既体现出作者高超的艺术手段,更反应出他淡泊高远、超尘脱俗的精神意趣。

【收听】


: . Video Mini Program Like ,轻点两下取消赞 Wow ,轻点两下取消在看

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

文章有问题?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